一、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
学科交叉融合已经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在近十年间快速增长,特别是生命科学呈现高度学科交叉性。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知识结构体系发生显著变化,新领域、新前沿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生命科学发展至今,其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都越来越复杂,单一学科的知识、方法和工具已不足以破解这些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命科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生物学为主体、化学和信息科学为两翼,使学生在不同学术思想、学科范畴和科学理念的熏陶下,获得整合性跨学科训练,推进素质教育,并彰显个性发展特点。
二、培养计划概要
1.培养主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思想,将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传授型转向智慧发展。
(1)严谨求实。学会在不断的反思和质疑中,活跃丰富想象,造就哲思智慧,
提出科学洞见,不断突破已有的概念体系和路径,激发创新意识。
(2)获得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今后漫长的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培育团结协作精神,具有组织跨学科问题研究的实践能力。
(4)注重文化浸润,培养人文情怀、世界眼光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目标
生命科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班旨在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深厚人文情责任感、兼容并包国际化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掌握系统完整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宽厚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特别是化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能够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原理和手段去研究生物学问题。掌握良好的现代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和总体趋势,具有一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能力。具备从事生命科学相关交叉领域研究的能力,能胜任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
3.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掌握一定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
(2)受到严格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学术文化熏陶,掌握坚实的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宽厚扎实的数学、物理,特别是化学和信息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凝练科学问题,合理设计实验,分析挖掘数据并撰写论文,具有参与学术合作与交流能力。
(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综合运用化学和信息科学等知识和技术去研究微观生命科学问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够从不同途径探索重要生命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和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和相关学科研究前沿、应用前景。
(4)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文献检索以及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和写作能力,能够较熟练地阅读外语专业期刊。
(5)熟悉国家科学技术、生命安全、知识产权以及环境保护政策和规范,具备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的能力。
4.选拔学生
创培班学生从学校理工科大一学生选拔,主要来源于ug环球会员登陆、农学院、林学院、动物学院和医学院大一新生,每届60人。与国际、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实行开放性、国际化的本-硕-博联培机制。
5.培养措施
(1)注重文化浸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专家学者的探索历程、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以及人文思想感染学生。第二、定期组织科技夏令营或者暑期游学活动,前往国家重大科研装置、重点实验室访学,让学生受到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熏陶。第三、强化科技史、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从接受知识走向智慧发展,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感受人类如何在不断的反思和质疑中,造就丰富的概念和瑰丽的思想。在专业课程讲好中国科技史,让近百年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科技史和建设史,唤起学生的使命感。
第四、聘请学术造诣深的教师担任学业班主任、学术导师,引导学生形成学术理想。
(2)建立阶段性课程设置、动态培养监管机制,前两年实行末位淘汰,保障培养质量。第一、第一学年以数学、物理、计算机和化学等基础学科为主,第二学年以化学、信息和生物学基础学科为主,第三年以现代生物学主干课程为主,第四学年以专业特色课程为主。第二、专业课因材施教,采用全英文授课。第二年开始不再开设大学英语必修课,要求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修英语课。第三、退出机制主要考察自主学习能力、数理化基础和个人兴趣。第四、分流培养在第三学年结束时进行。优秀生提前修完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可以报考国内前10%高校或研究所,或申请国际20%高校研究生,或报考本校具有博士点的基础学科研究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完成两年硕士学习后,可经过考核可进入博士培养阶段(本硕博联培学制共9年)。不能提前毕业的学生采取4+2+4模式,第四年进入本硕连读模式,可与国际国内高校联合培养,2年后通过考核,进入本校生物学博士阶段(本硕6年+博士4年制共10年)。如果不能通过博士生考核,可采用普通4+3模式,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3)实行名师导学,大师引领,全员学术导师制。专业课程教师均由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聘请已经或临近退休的科学家担任,本科阶段的学术导师从主持国家级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的教师中遴选,一名学术导师最多可指导2名学生,一名学生在本科阶段
要在三个以上的学科方向学业导师轮转,接受不同学科方向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4)建立国际化培养机制。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机制,硕士和博士阶段全部实行双导师制,导师从广西大学和合作培养单位中选拔,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前往合作导师团队开展半年以上合作研究。
(5)强化学科交叉高级实验课程,提升思考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重大仪器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制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高级实验教学计划,紧扣优势特色方向,设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微生物/健康、动物学/植物学四个特色课程群,开设由专任教授指导、面向科学研究的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学科研型教师全员参与教学改革,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建设等。
(6)建立研究性书院,不以应试、不以功利为目的之育人模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营造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师生“从游”学习样态,倡导学长制,让有共同志趣的学生相互砥砺、共同进步。2021年10月学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将建成,拟在大楼的4楼设置研究型书院—君武学堂-本原书院(名称暂定),即追寻万事万物背后的科学本质。充分发挥科学仪器平台的育人功能。书院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科研仪器,在4楼设置了大型学术报告厅,4楼平台还建有一个空中花园,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本科生参与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和专家为基地班同学授课和做学术讲座,分享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学生按照兴趣每学期至少选听5场学术报告,记入实践类课程学分。
6.学制和学位
学制:4年、学位:理学学士
选拔:自愿报名,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前四个学期进行末位淘汰。
培养方式:导师制。
毕业要求:本科阶段不低于15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三、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
(1)分类和学分。课程设置原则:少而精,系统性,框架式结构,主干课程构成框架,结合个性化发展课程。
分类学分
通识课程39
学科群基础课程64
专业核心课程14
专业特色课程12
自由选修课程15
实践环节(含毕业论文)6
合计150
(2)实验课培养方案。实验课分为三类,前两类以学科群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为主,第三类为交叉学科实验,旨在训练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基础实验:学科群基础课程实验(知识和理解层次)。
中级实验: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应用和分析层次)。
高级实验:列入个性发展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必选类)
(综合和评价层次,创新和思辨)
第三类高级实验分为开放实验、研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你,要求如下:
(印制专门实验记录本):
(1)开放实验(2学分):第一学年1-3学期各实验室轮转,提交实验记录本(25%)、年度总结报告(50%),并参加答辩(25%)。
(2)研究性实验(2学分):第二学年4-6学期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实验,提交实验记录本(25%)、年度总结报告或论文(50%)、并参加答辩(25%)。
(3)创新性实验(2学分):第三学年7-9学期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体现交叉科学特点,提交实验记录本(25%)、年度总结报告或论文(50%)、并参加答辩(25%)。
开放实验、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论文需由不同导师指导。
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平台的育人功能。
掌握生物、化学和信息科学的专业语言、概念体系和理论假设等,在掌握其专业基础理论和重要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发现并领悟各自学科的弱点和局限性。该实验旨在训练学生凝练交叉科学问题,拟定研究课题,设计出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研究策略、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3)外语要求。第一学年两学期开设两门外语课(4学分)。要求通过大学四级和六级,因材施教,第二学年开始不再开设外语课程,取代为英文讲授专业课程(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课程考试)。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修外语课程
(4)通识核心课程。将“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相关课程列入通识核心课程,学习和掌握重要基础理论、重大技术发明的提出背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2.教学内容
(1)通识课程(39学分)
必修课(29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形势政策
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概论(以上共计15学分)、大学英语(4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计算
机技术(4学分)。
选修课(10学分):
核心通识课程(8学分):分为四大模块,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教育学与心理学。
素质拓展课(2学分):包括就业指导课、学术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等。
(2)学科群基础必修课程(64学分)
学科基础必修课(14学分):高等数学I和II(4学分)、线性代数(2学分)、
概率统计(2学分)、普通物理I和II及实验(4+2学分)。
专业基础必修课(50学分):
生物模块(22学分):普通生物学I和II及实验(4+2)、微生物学及实验(3+1
学分)、遗传学及实验(3+1学分)、生理学及实验(3+1学分)、结构生物学
及实验(3+1学分)
化学模块(18学分):无机化学及实验(2+1学分)、分析化学及实验(2+1学
分)、仪器分析及实验(3+1学分)、物理化学及实验(3+1学分)、有机化学
及实验(3+1学分)
信息模块(10学分,另加计算机技术通识课4学分):生物信息及实验(3+1学分)、人工智能及实验(3+1学分)、生物统计(2学分)
(3)专业主干核心必修课程(14学分)
生物化学I和II及实验(5+1学分)、细胞生物学I及实验(3+1学分)、分子
生物学I及实验(3+1学分)
(4)专业特色选修课程(要求修满12学分)
生物技术方向:生物技术概论(3学分)、现代医药生物技术概论(2学分)、
化学生物学(2学分)、基因工程及操作(3学分)、细胞工程(2学分)、蛋白
质与酶工程及实验(3+1学分)、细胞培养与遗传转化技术(2学分)、药物化
学(2学分)、药理学(2学分)
生物科学方向:分子生物学II及实验(2+1学分)、细胞生物学II及实验(2+1
学分)、免疫生物学及实验(3+1学分)、发育生物学(2学分)、基础神经科
学及实验(3+1学分)、生态学(2学分)、认知神经科学(2学分)、基因组学
(2学分)
微生物与健康方向: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1.5微生物遗传育种1.5生物工程综合实验2.5生物反应与分离工程2病毒学2环境微生物学1.5代谢工程
1.5病原微生物学1.5微生物药学1.5合成生物学1.5肠道微生物学1.5
干细胞生物学2肿瘤生物学2病理生理学2
植物学和动物学方向:植物生理学2植物保护通论2.5植物发育生物学3植物免疫学2植物病理学2动物生理学2动物营养学3兽医学3动物育种学
3动物体细胞克隆2
(5)自由选修课程(15学分)
普通自由选修课(9学分):英语从第二年开始不单独开课,按照需求可以作为自由选修课。选择修读模块不受现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分类限制,自由选课.
也可以由学生选择修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
高级实验课程(6学分):导师制。该实验旨在训练学生凝练交叉科学问题,拟定研究课题,设计出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研究策略、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6)实践课程(6学分)
社会实践、普通话测试、名家讲坛、科技论文写作、学术道德与规范毕业论文(从
第四学年开始)。
3.教学方法
(1)采用研讨式教学:留给学生时间去讨论和研究,研讨时间不低于总学时的3/8。比如32学时中,研讨时间不低于12学时。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知识的传授与思想的启迪相结合:对重要理论、重要科学发现的讲解,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其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传播科学精神,养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激励其敢于探索新领域。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漫长的生涯中能够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唯书本,取之以参考书概要制,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来完善讲义。
(5)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理解,
到问题的分析,从寻找因果关系,到思辨创新。
(6)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具有画面感和美感。
4.评价和考核机制
注重过程,建立多维度评价和考核方式。
(1)阶段性考试形式: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按照30%、30%和30%计算。
(2)复杂问题研究:教师给定题目(涉及多学科领域),学生以小组形式提交研究报告,并做PPT在课堂答辩,10%。
(3)平时成绩计算方法:书面作业(5%)、研讨课表现(5%)、课堂提问、教学平台互动等(20%)。不唯书本,考察经文献查阅后,归纳总结自主完善的课程讲义(10%)。
(4)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出题目和评卷时,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思想,减少填空、选择题目,增加解释、分析、辨识、计算、归纳总结等等反映学生思想的题目。
四、课程学分和目标达成
体现了在思想品德、生物为主体和化学/信息为两翼、个性化发展、人文情怀、
数理基础等特点。
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形势与政策通识必修0.25分子生物学II及实验专业特色选修2+1其他专业特色选修课其他专业特色选修2+1其他专业特色选修课其他专业特色选修2+1毕业论文及其他实践课6其他自由选修课自由选修2